
疫情爆發,跨境運力下降、貨運價格飛漲、供應鏈不穩、市場需求范圍縮小、競爭加大......種種原因阻礙著跨境電商的發展。
疫情讓原本經營出現問題的一部分玩家被淘汰出局,另一面,也讓另一部分玩家能夠順勢實現增長。整個行業在疫情之下進行了一次“大洗牌”。
但是,有的人是為了“自救”選擇自然退出,而有的人卻是“被迫”淘汰。
前些日子,亞馬遜收緊了對跨境賣家的審查要求在跨境圈內鬧得沸沸揚揚,大量賣家被封號、被投訴的消息滿天飛,不禁讓人覺得,跨境電商難道是個“高風險行業”?
確實,跨境電商雖然看起來簡單,卻也隱藏著許多行業“內幕”。
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不法分子瞄準了賣家急切想要“自救”的心理,試圖通過一些手段來牟取利益。
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原本存在卻不被在意的問題,一時間被無限放大,對一部分賣家來說,也許只是花錢買教訓,但是對中小賣家而言有可能是重大打擊。
一、買賣賬號
在任何跨境電商平臺,都有許多協助開店或是買賣店鋪賬號的服務商。這些服務商以賣家想要多開店的需求為切入點,通過低價回收一些賣家不再經營的店鋪賬號再高價轉手的方式獲利。
出于賣家主賬號的安全性考慮,許多賣家依然愿意購買賬號來擴大經營,或進行一些不確定操作,降低主賬號被封的危險。
但是,購買的店鋪賬號始終存在一些問題:
1、店鋪資料持有人申請開店時,購買的店鋪會因投訴被凍結;
2、店鋪觸發平臺審核時,無法提供開店時的資料,店鋪可能會被暫停經營;
3、店鋪購買完成后,服務商故意多次操作賬號,觸發賬號風險預警,或以平臺政策為由不提供售后服務;
4、多開的店鋪與主賬號信息出現相同和關聯,導致系列賬號被封;
二、強行跟賣
疫情之下,跟賣現象最為嚴重。市場需求范圍縮小,加劇了部分品類的競爭壓力:需求旺盛的防護用品被認為是巨大的商機,導致平臺上出現了許多相似但價格參差不齊的產品。
盡管跟賣能夠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流量,更容易俘獲對價格敏感的買家,但是跟賣本身并不能持久。跟賣會引發一系列投訴,不利于店鋪的持續發展。
從長遠角度看,跟賣的劣勢和風險遠大于其優勢:
1、產品利潤被壓縮,容易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
2、跟賣惡性循環,你能跟賣別人,別人也能跟賣你;
3、跟賣為了獲得更大的價格優勢,可能會選擇成本較低的劣質產品,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會讓買家對跨境產品的質量產生懷疑,降低購買欲望;
4、品牌侵權糾紛會對店鋪造成傷害,嚴重的會導致店鋪和資金被凍結;
三、惡意下單
物流放緩的形勢下,跨境賣家的現金流運轉出現困難。貨款升高、物流抬價、回款速度慢,讓許多賣家即使有了訂單,也不敢輕易發貨。
正是由于物流延遲的漏洞,一些不良賣家為了牽制對手,故意大量下單,等到賣家貨物到達時以搬遷或提供虛假號碼、無法聯系等方式拒收貨物,導致貨物被積壓在海外,賣家無法按時獲得回款,還可能要承擔一筆倉儲費。
如果出現高價值產品訂單突然增多的情況,賣家需要做以下防范:
1、貨到付款的訂單謹慎發貨;
2、買家靜默下單,對到貨時間無要求的訂單要格外注意;
3、做貨損應急預案,詳細了解運輸過程中出現貨損的處理方案,特別是簽收后以產品損壞為由發起的退貨退款申請。
利益當前,人性才是最可怕的東西。在跨境電商領域,并非所有賣家都愿意腳踏實地經營,總會有投機取巧的人存在。
面對一些不正常的競爭行為,賣家不能太佛系,但也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采取惡意反擊手段。要尋求合法、合理的解決辦法,盡可能降低損失。(來源:林超聊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