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電商研究機構、產業互聯網智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與國內專業電商人才服務商——贏動教育共同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調查報告》(報告全文下載:www.100ec.cn/zt/16rcbg)。報告顯示,被調查企業中,2016年都在新媒體營銷方面進行了深入布局或嘗試性操作,其中,布局微信、微博的占比73%,布局網絡、直播、電臺占比49%,布局視頻、短視頻占比31%。
該報告對國內349家樣本電商企業進行問卷抽樣和網絡調查,調查企業涉及像淘寶網、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國美在線、亞馬遜中國、一號店、聚美優品、當當網、有贊、洋碼頭、貝貝網、蜜芽、美囤媽媽、樂蜂網、中糧我買網等國內主要B2C電商平臺,以及各大平臺上的大賣家、各類服務商企業等。
目前通過傳統的推廣方式,成本越來越高、效果也越來越差,而內容營銷、新媒體營銷等方式成為新的風口。
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商的用戶和流量紅利逐漸消退,消費升級趨勢以及社群生態的興起,電商營銷邏輯面臨調整,移動社群將是新的流量突破口。與傳統電商相比,移動社群電商具有更精準的流量引導能力,除了傳統電商按品類細分的引流,移動社群電商還能細化到按人群、興趣、價值觀等維度進行引流,大幅度提高有效用戶的獲得率。最關鍵的是,移動社群電商通過IP內容吸引粉絲,能夠比普通商品更快產生流量,并且形成沉淀價值,對提升品牌附加值和知名度意義重大。
被調查企業中,設立年限1年內的企業占10%,2-3年的企業占15%,4-5年的企業占18%,超過5年的企業占57%。
5年以上成熟企業占比越來越大,這和近兩年電商行業市場急劇變化,轉型升級息息相關。同時,隨著電商企業用戶、品牌等不斷積累沉淀,跟新企業相比有著更強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被調查企業中,年銷售規模500萬以下占12%,500-3000萬的企業占24% ,3000-7000萬占21%,銷售在7000萬以上的企業占43%。
電商企業中3000萬以上規模占到64%,盈利能力大大提升,和2015年相比,提高了28%。
被調查企業中,員工規模在30以下占19%,30-100人的企業占49%,100-300人占21%,規模300人以上的企業占11%。
小型電商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相比2015年,30人以下的電商企業規模下降了21%。30-100人規模的企業占據較大比例,而300人以上規模企業相比去年上升了6%。
被調查企業主營產品中,服裝鞋包占40%、美妝百貨占13%、母嬰戶外占9%、家電/3C數碼占8%、食品保健占6%、家紡家居占7%、金融企業占2%、其他占7%。
企業經營類目數量不斷擴大,服裝鞋包仍是電商第一大類目,但和2015年相比市場占比下降了8%,其他產品市場占有率也逐步提升。
被調查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方式中,第三方平臺(淘寶、天貓、京東)占69%,自建商城占2%,分銷占4%,全網營銷(含自建平臺、第三方平臺、分銷等)占22%。
從數據可以看出,以第三方平臺開展電子商務,仍然是目前最為主流的方式,但全網營銷的企業比例相比去年上升了7%。
被調查企業所使用的第三方平臺中,淘寶占68%,天貓占75%,京東商城占65%,蘇寧易購占16%,亞馬遜占8%,當當網占9%,唯品會占19%,1號店占8% ,微商平臺占46%,其他平臺占17%。
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仍然是商家重點布局的平臺,其他平臺相比去年占比下滑嚴重,但布局微商平臺的商家急劇上升達到了39%。
被調查企業類型中,純淘品牌企業占47%,傳統線下企業開展電商占28%,代理某產品開展電商占23%,淘品牌落地線下占2%。
純淘品牌企業還是占最大比例,有實力的淘品牌,已經開始落地線下,采取品牌連鎖等更多發展模式。
被調查企業電商的操作模式中,外包給第三方服務公司占4%,以新公司操作電商模式占75%,自建新部門操作電商模式占21%。
目前企業電商的發展模式主要還是以自建公司為主,傳統企業自建部門操作電商的比例和去年相比,相差不大。
被調查企業中,還沒有品牌的占5%,有品牌但沒花精力推廣,知名度不高的占23%,自建品牌并花大力氣推廣的占52%,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品牌策劃及推廣的占5%。
隨著市場的發展和客戶生活水準的提升,品牌的地位越來越重,沒有品牌的企業未來會很艱難。企業要發展壯大,品牌之路是必由之路。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系列行業報告和電子商務領域最權威經濟數據將定期發送給包括:商務部、工信部、農業部、統計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十余個部委,以及全國數百個電商/互聯網行業協會,已成為全國上萬家電商企業、數千家VC/PE、數百家高等院校、3000+財經媒體記者、2000+家電商園區和諸多傳統企業、上市公司等的重要數據來源及決策依據,是電商行業最具權威性、影響力的“風向標”及高層決策智庫。
以上內容只屬于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