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養蜂業正在備受許多國家的推崇。尼日利亞農業部官員甚至說,蜂蜜貿易的收入已經超過石油貿易的收入。目前,養蜂業已經為非洲地區提供了200萬個的就業機會,許多國家均將養蜂業當成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
雨果網從尼日利亞《每日信報》日前的報道中獲悉,尼日利亞農業部官員透露,生產蜂蜜獲取的外匯收入已經超過原油的收入。目前原油每桶約101美元,而一桶蜂蜜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是1539美元。
在該國近日舉辦的以“健康蜜蜂、健康環境、健康人類”為主題的大會上,那些燃燒灌木、破壞養蜂設施,以及盜竊蜂蜜的現象受到抨擊。這些不良現象對尼日利亞的蜂蜜生產和可持續性發展構成挑戰,影響到了蜂蜜生產價值鏈中100多家企業的生存。
上述官員強調,尼日利亞政府將在養蜂和蜂蜜生產方面將會進行適當的干預。
據稱,該國農業部已經開始和蜂蜜生產商協作,并就蜂蜜養殖和加工方面,今年早些時候對40名婦女和青年人進行了培訓,并贈予他們啟動資金和設備,使其能夠成立養蜂企業。
如今,非洲已有多個國家成了世界養蜂大國,例如埃塞爾比亞就成了世界第八代蜂蜜出口國和世界第四大蜂蠟出口國。
報道稱,現代化養蜂業目前已經為非洲地區提供200萬個就業機會,許多國家,如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已經將養蜂作為農民脫貧的舉措,政府正不遺余力地促進養蜂業的發展。
雨果網了解到,由于受拉尼娜現象和肯尼亞西北部裂谷省等地連年旱災影響,傳統上依靠游牧為生的馬賽人近年來不得不隨機應變,發展養蜂業為新的營生。
據報道,目前養蜂場已覆蓋肯尼亞裂谷省31個馬賽人社區,從業人數已超過600人;投身養蜂業的馬賽人每年可收獲蜂蜜兩次,產品甚至已經銷至首都內羅畢附近地區。
馬賽養蜂業發起人肯尼?馬坦帕什表示,連續多年的干旱讓生活在裂谷省部分地區的馬賽人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畜牧業收入,牲畜數量已較4年前下降70%。為維持生計,許多馬賽人轉而經營養蜂業。剛起步時,由于沒有專業設備,馬賽養蜂人經常為了避免被蜜蜂蜇咬而在凌晨去收獲蜂蜜,還經常遭遇貓鼬偷食蜂蜜。現在,在外部資金支持下,馬賽養蜂項目可以向當地養蜂人配備約400個專業現代化蜂箱,蜂蜜產量及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產品收益也較之前有所增長。
談到養蜂業給馬賽人生活帶來的改變,馬坦帕什說,養蜂不僅讓馬賽人實現了生活方式轉變,不再單一依賴靠天吃飯的畜牧業,也讓更多馬賽婦女獲得就業機會,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而養蜂對于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較畜牧業小得多。
馬賽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的草原地帶。近年來,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已有一小部分人轉為半農半牧,并有少數人進入城市謀生。(編譯:高祖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