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和一位賣家朋友A聊天,談起了他和合伙人B今年失敗的創業故事,在為他們惋惜的同時,也對他們在實際過程中的“失誤”感到痛心。
就在今年,A和B合伙出來一起做亞馬遜,也是看好這個充滿前景的行業。A在跨境電商行業是個小白,B是做傳統外貿出身的,創業之前參加了市面上的一個亞馬遜培訓。于是風風火火就開始了,兩個人前期投入的資金也有大幾十萬。
但公司運營不到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因為現金流即將斷裂。從聊天的內容來看,這次失敗的原因主要有:
1、對市場前景錯誤判斷,備貨太多,后期產品滯銷,積壓了資金
他們上架了一款產品,前期通過一系列操作,有段時間的銷量還不錯,據說每天能有100單左右。
于是就開始大量備貨,通過海運分批次發了幾千個產品到FBA倉,不曾想后面銷量突然就冷下來了,連刷單送產品都比之前要難。我猜這款產品可能是一款帶有季節性特點的產品了。
現在剩下一堆庫存賣不動,積壓的資金也是個大數目。而他們打算棄置這些產品,這也就意味著采購成本+運費成本都搭進去了,金額不??!
2、對平臺規則不熟,導致產生了更多的成本
還是上面說的這款產品,AB兩人都以為亞馬遜收取長期倉儲費的時間是3個月,所以在這些庫存在FBA倉庫放了3個月之后,他們趕緊把產品移到了第三方海外倉。
但是亞馬遜實際收取月度長期倉儲費的時間卻是365天,也就是說他們因為不熟悉平臺規則而產生了額外的移倉費用。
再加上最近亞馬遜倉庫的發貨數量限制,這些產品只能繼續存放在第三方海外倉。而海外倉也是會收取倉儲費的,時間越長,費用也就越多。
3、病急亂投醫,選擇銷售季節性很強的節日產品
由于前面的損失較大,兩人手上的錢已經消耗了一大半。為了能夠盡快回血,兩人合計開始賣節日類的產品,包括最近的萬圣節和圣誕節產品。
可能是由于對市場和產品的不熟悉,發過去的貨賣得都不怎么樣。雖然圣誕節的產品還在賣,但兩人還是選擇了散伙,分了店鋪,各自得到了一部分庫存。
當然,兩個人都還沒放棄,從朋友的狀態來看,還是有東山再起的信心的。他現在已經開始重新選品,現在正值平臺的旺季,也祝福他能夠盡快選出好產品,能夠走上順利發展之路。
(來源:絕版祥Cary)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