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美達成了個關稅協議,說是暫停加征一部分關稅,結果大家就懵了,有人說稅率是10%,有人說是30%,這到底咋回事? 別急,這事兒得從頭說起,搞清楚歷史背景,才能明白這其中的門道
一、關稅爭議:新賬老賬一起算!
美國對中國商品收關稅,可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層層疊加的。
美國的關稅結構: 聯合聲明說,美國暫停了4月份新增的24%關稅(暫停90天),還保留了10%的稅率,取消了4月8、9號新增的91%關稅。
中國的反制措施: 中國也暫停了24%的反制關稅,保留10%,取消了4月份新增的91%反制措施。 但是,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基礎稅率(0-25%)還在,加上保留的10%,有些領域的稅率可能在10%-35%之間。
二、為啥會出現兩種解讀?
信息不對稱: 有些賣家只看到聲明里“保留10%”的說法,沒注意到之前已經存在的20%基礎稅率,就以為總稅率只有10%了。
特朗普政府的“緩兵之計”: 美國本來打算對中國加征34%的新關稅(24%+10%),但現在暫停24%,保留10%,既能緩解眼前的壓力,又能為以后的談判留點余地。
三、對賣家的影響和應對策略
短期喘口氣,長期有風險:
備貨和供應鏈調整:
四、政策背后的博弈
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考量:
中國的應對:
五、未來展望:90天后看什么?
技術管制和實體清單: 華為能不能重啟5G芯片采購? 美國會不會調整對華實體清單? 這些都能看出美國是不是真的想“休戰”。
全球貿易規則重構: RCEP和歐盟的碳關稅(CBAM)都在發展,說明貿易規則正在從“中美兩極”轉向“多平臺共生”。
數字貿易和知識產權: 如果中美在數字貿易、知識產權這些領域談不攏,保留的10%關稅可能成為新的沖突點。
總結:別只看數字,更要看長遠!
關稅稅率是10%還是30%,只是表面現象,關鍵在于政策疊加機制和背后的博弈。 賣家們應該:
這次協議其實只是一個“帕累托最優”的權宜之計,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未來的中美競爭與合作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全球貿易新秩序。
(來源:TikTok數據洞察Albert)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